
中秋,你准备去哪玩?
与其到远方看“人从众”,
还不如
趁闲暇时光,
携友探寻穹窿风光!
号称“威远八景”的老君山位于威远县镇西镇,有一大一小两座山峰,分别是大老君山和小老君山,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在内外力挤压下隆起的一块帽状高地形成穹窿地貌,大小老君山就在这帽状上的两角,中间隔着数条山涧沟壑,两峰远远相望,似乎在诉说衷肠。
在镇西镇,我们叫上一辆“摩的”,往老君山一路飞驰,约半小时,来到大老君山脚下。
顺着陡峭的石梯开始攀登,路边荒草茂盛,半山腰的石壁上却有很多赞颂老君山风光的诗句,只可惜石壁风化严重,字迹有的模糊甚至脱落。
过一个山洞,出来是一片开阔地,回头看——原是山岩打穿形成孔洞,上面又凿刻成一排排攀登的石梯,既可通行又可防御,如此精巧的设计,真为古人的智慧点赞。
在这山腰不大的观景平台处,可以远眺小老君山,两座老君山隔着数条深深的沟壑,而其中一条就是我们从镇西镇过来的路。
攀登途中会看到山岩或上或下的位置有“司马、河图、读五经、烟霞、云梯、丹岩”石刻题字,书法古朴沉稳,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有些覆盖上青苔,隐没在岩石里,稍不留意,在你匆匆上山途中会以为是岩石色斑而错过。
摩崖石窟造像栩栩如生,虽有些已残破,仍可看出那时的工匠技艺精湛娴熟,而大老君山最为神奇的是一窟佛道合龛造像,在国内极为罕见,或许这些都印证了几千年来儒释道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
除了精美的石窟造像,还有一块历史文物价值很高的“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石碑,记述了南宋名将、民族英雄余玠设老君山为指挥部,指挥抗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继续往上走,道路越来越陡峭,脚下的阶梯如同一级级天梯,阶梯也就十来厘米宽,旁边是几乎垂直的崖壁,需要用手摸着下一级阶梯小心翼翼地上去,胆小者甚至不敢往后看,手脚并用下才攀爬过了这惊心动魄的路程。
快到山顶时,我们来到在一块岩壁上垂直凿出的洞门,一次只能容一人通过,洞门后方是一龛窟造像,旁边有一块厚实木板,盖上洞门后再要上去却是极难,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大老君山顶是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平台,尚存寨城墙遗址淹没在树木杂草中,四周均是绝壁,视野非常宽阔,山顶尚有一道观,有一郭姓道长,还有一道长的小黄犬,几块田地是郭道长自己耕种,道观看起来年久失修。
从洞穴返回山顶道观,郭道长笑着继续讲述老君山的神奇风光。山顶是欣赏穹窿风光三百六十度的绝佳观景平台,往荣县方向远眺,可以看到横亘的一条倾斜山脉,露地层是由“资威穹窿背斜”地质构造形成,一直延伸数十公里。
另一面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对面小老君山,往下看是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梯田。
稍远一些的山林旁,陡峭山脊一侧,似乎有一颗棋子被放置在侧峰顶端,可以看到那颗棋子其实是一块规整的石头,感觉要掉下来,但又稳稳的伫立千年,这石块就是有名的“棋盘石”,相传古时道家老子、吕洞宾、陈抟三位神仙在此相会,由老子当裁判,吕洞宾与陈抟在石上对弈。
站在大老君山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远眺,都有你想象不到的美,但一定要千万小心,因为脚下就是数百米的悬崖。
下午1点,
我们返回镇西镇购置些干粮,
再向小老君山进发!
一直绕行上山,行驶了三十多分钟,来到小老君山脚下,小老君山尖耸挺拔,山形似鹰展翅。
迎着小老君山山顶大致方向,经过一片农田,附近零星住有几户农家,山下一片树林,曲径通幽的一条小径延伸到山上山林,走了不到十分钟,小径很快就淹没在繁茂灌木中,余下的陡峭路程只能向上攀登,攀登到接近山顶处,有一岩石缺口,上去的路又几乎垂直,费了好大一番力气,终于上到小老君山顶。
小老君山顶面积不大,山顶除了几块巨大的突兀岩石,别无他物,更没有任何人文遗迹。登上山顶巨石,可以获得极佳的视野,看到穹窿风光最美的一面,西面是一条巨大的沟壑,后面是一条长长的山脉,山脉右边有一个缺口,缺口旁就是大老君山。
太阳逆光的映照下逶迤连绵的远山色彩也由深绿变成墨绿,大地有些地方成墨青,天仿佛也在这一刻成了青蓝色,眼前是一幅沉重又不失活力的水墨山水画卷。北面一块巨石又自然分裂成两块,中间一道裂缝,跳过去到最外面那块岩石,往北望可以看到穹窿地貌核心区慈菇塘。
山顶步移景换,一面有些许松树遮掩,另三面适合远眺,远方房屋变得渺小,道路蜿蜒绵亘,农田错落有致,时光仿佛在这一秒凝结,又一幅生动的穹窿山水田园油画跃然眼前,让人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