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政 务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 >> 忆党史·守初心 | (第4期)青山埋忠骨 浩气凛千秋——沈文林烈士事迹
详细内容

忆党史·守初心 | (第4期)青山埋忠骨 浩气凛千秋——沈文林烈士事迹

建党100周年

岁月峥嵘 不忘初心

“忆党史·守初心”党史学习专栏

1.png


青山埋忠骨 浩气凛千秋


——沈文林烈士事迹


2.png

1918年8月20日,威远县城北门外松柏环绕、宁静幽然的县立第四初级小学(清代文林书院)内,沈明善、韩淑道夫妇的长子呱呱降生了,母亲望着襁褓中甜睡的儿子,从心里希望他今后聪明好学,文章超群,便用出生之地给儿子取名文林。

沈文林自幼在当教师的父母身边启蒙识字,7岁时就读于县立第四初级小学,学习非常用功,语文成绩更为优异。其作文构思独特,语言清新,文笔流畅,深受老师称赞。

1930年,沈文林刚满12岁,父亲受聘到南京任新民报社庶务,举家迁至南京。沈文林小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钟南中学。他除了专心课堂学习外,还喜欢阅读高尔基、鲁迅的著作,经常在《赣江日报》上发表诗文,并用稿费订阅了《作家》等刊物,从中吸收写作知识和革命民主思想。其后,又接触了班上一些进步同学,积极投身于学校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一次,他对母亲说“娘,如果我一天两天不回家,你不用找我了。”当时的南京,经常有青年学生失踪,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杀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不久,沈文林随父母返回四川。父亲在重庆寻找工作,母亲回到威远老家,沈文林寄住在成都舅舅家中。面对国难当头,沈文林不愿意成天待在家里,他看到成都街头张贴有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简章》,心情十分激动,好像在黑暗中见到一线光明,他毅然决定投奔延安。他写信将自己的志向告诉了父亲,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这年冬天,沈文林收到父亲从朋友处借得的路费后,从成都出发,机智地闯过国民党军警在沿途设置的重重关卡,终于到了延河之滨、宝塔山下的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4月,沈文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最初分到三大队十四队八组,后在四大队四队)学习。

沈文林进入抗大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中国问题》《战略战术》《机枪、步枪使用》等书籍,并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向《抗大》校刊投稿。沈文林经过党的教育,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青年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大学习期间,沈文林多次聆听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他在笔记中写道:“要求自己要有布尔什维克的谦逊的态度——朱总司令可说是模范”,“要有英雄的气概,科学的头脑,有政治家的风度,远大的眼光。”在抗大这所革命熔炉里,他同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一样,被锻炼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

1938年11月底,抗大四期5000多名学员毕业了,绝大多数学员分配到八路军、新四军打游击,沈文林等少数同志被挑选到八路军总政治部战地通讯记者团任战地记者。听到这一消息,沈文林高兴极了,他不仅从心里喜爱这项工作,而且也深深懂得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在日记中要求自己要“记述许多英勇的可歌可泣的史实、一切战斗经验、政治工作经验、群众情绪、敌人的残暴行为,扩大国际国内宣传的影响。”

12月1日,沈文林同抗大同学袁维丹、孙暂生、杨超伦、杨秀照及鲁艺学员叶立平等6人到总政治部报到,宣传部田野同志热情接待了他们,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到记者团来,这次记者团分4个小组,你们6人编为第四组,组长由袁维丹同志担任,党小组长由沈文林同志担任,这次采访的主要范围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那里有贺龙担任师长的120师。”一听说到贺龙部队,沈文林急切地问:“什么时候出发?”田野笑着说:“小鬼,不会留你们多久的,两天内就出发。”随后,亲自给每个人发了“八路”符号,戴在左肩上。沈文林戴上后爽朗地笑了,激动地说:“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八路军了,我要无愧于作一个八路军战士”。

第三天,沈文林一行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延安起身,踏上去前线的征途。一路上,沈文林有说有笑,活泼好动。因他在小组里年龄最小,大家亲热地叫他“小记者”。沈文林人虽小,却办事老练、认真,对同志关心、体贴,还利用途中休息同个别同志谈心,有时他带头唱《游击队之歌》。他们经延川、绥德、佳县,行军16天到达离敌人仅180多里地的山西岚县境内。到了岚县,才得知贺龙已率主力向冀中进发,并派李井泉在绥远省创立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们采访了留守岚县的120师政委关向应同志和358旅旅长张宗逊同志。这一采访场面,正好被总政治部电影团的袁牧之、吴印咸同志摄成电影(后来送到苏联去洗印时不慎失火烧毁)。

1939年4月,日本侵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沈文林参加了120师留守部队714团、独立一团、二团的反扫荡。他到边山、文水、西社等地采访,连发三篇稿件。后又带病两去平川敌占区了解情况,在八路军敌后工作团滞留期间,帮助部队抓教育工作,办战报,写宣传品,勤奋写作,用“戈里”笔名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晋西北党委的《晋西日报》上连续发稿,报道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沈文林在给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只有多接近群众,才能收到更好的材料,不但要访问,而且要亲自参加战斗,抓住……”这正是他在新闻工作上的经验总结。

1939年5月,沈文林所在记者小组开始分散活动,他同孙暂生主动报名去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其余同志分赴冀中、雁北一带。8月,沈文林随军向敌后挺进,饮马长城,转战阴山,一面作战,一面采访,工作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上级好评。

1942年春季,中日战争正处在紧张状态,为配合希特勒在西欧的作战计划,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三个师团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全面大扫荡”(即“五一”大扫荡),遭到根据地军民的奋起反抗。沈文林为了更好地收集前线战斗的第一手材料,随同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在平绥铁路以北进行实地采访。一天下午,这支骑兵部队在内蒙(当时的绥远省)绥中县境内突遭日军包围,沈文林他们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沈文林,这位年仅24岁的新闻战士,为党的新闻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沈文林殉国的噩耗传到记者团,战友们都无限悲痛,为他写下了“青山埋忠骨、浩气凛千秋”的唁词,还在《晋西日报》发表悼念文章。


编辑:中共威远县委组织部

文稿:威远县党史和地方研究室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8328251910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