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政 务 >>媒体看威远 >> 内江日报:江勇:要想炼好一炉钢,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
详细内容

内江日报:江勇:要想炼好一炉钢,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叫江勇,来自四川省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我是一名炼钢工人,现任炼钢车间副主任兼总炉长。今天能来到这里与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的宣讲主题是:“要想炼好一炉钢,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

要得到认可,除了不畏艰辛,还要终身学习

如果人生可以用分数来标示,那么我出生时可以打到9分——当然总分是100分。

1982年,我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靠种地为生,看天吃饭。家有兄妹仨人,我是老大,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学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1998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当地一所很好的高中。但为了早点出来挣钱,给家里减负,我选择了中专,把读高中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在校期间,我把玩耍、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一刻都不敢松懈。三年后,19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川威集团公司工作。

川威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的刘文辉的兵工厂,是四川冶金工业的鼻祖。1949年以前发展缓慢,累计产铁不到5000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到1987年突破年产钢15万吨大关,成为全省钢铁工业的一面旗帜。我入职川威时,正值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那时候一个月就能产钢10万吨。

说是光荣的炼钢工人,但其中滋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没有亲身参与,你永远体会不到炼钢的艰辛。第一次进厂房,滚滚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伴随着巨型机械一刻不停的轰鸣噪音,我大脑里一片恍惚。

因为是新手,班长让我学习的第一个岗位就是炼钢炉前工,就是在最累、最热、最危险的地方干测温、取样工作。可能你们乍一听,会认为只是拿个温度计记录温度的简单活路,其实不是。这里的测温取样是人拿着用钢筋和铁勺焊接在一起的取样工具,靠近炼钢炉的炉口,从观测口捅进去,通过人力把炉内的钢水舀一瓢出来分析化学成分或用热电偶测温枪插入炉内进行测温。那炼钢炉内的温度足有1600多度,炉旁的空间也常年保持在50度以上,只要离得近一点,就会呼吸不畅,眼睛和皮肤更是像针刺一样疼痛。

如果你有过直视夏天正午太阳的经历,你大概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受。炼钢炉口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小型的太阳,盯着看几秒钟,眼里就会产生紫黑色的光斑,感觉一切都很不真实。但最可怕的还是稍不注意,飞溅的钢花和高温炉渣落在身上,就是一个个“果子泡”……所以即使酷热难耐,厚重的工装、加厚的手套和安全帽也得武装齐全。一个班下来,汗湿颈背、浸透衣衫、头晕脑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想过炼钢工人苦,但没想到能有这么苦。那时候,除了自我安慰“做都做到这一行了”以外,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各道工序完毕后,带我的炉长师父大手一挥,扯起喉咙喊的那一声:“出钢!”在我看来,实在“拉风”得不行。当时作为学徒工的我也暗暗立志,有朝一日定要像师父一样意气风发。

但一个月后,炉长师父嫌我悟性不够,不愿意再带我了。这对我的打击很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之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后来厂里面的领导又给我安排了一位师父,为了不再被嫌弃,我开始笨鸟先飞。

炼钢工人三班倒,一个班8小时。除了正常上班时边做边跟着师父从头学起外,下班了我也不走,继续跟着下一个班的熟练工们上班,观察、学习他们的操作。上班已经很累,但下班回到厂区宿舍后,我仍然强忍着困倦开始自学专业知识。师父看我努力,也主动在一些细节、难点上点拨我、鼓励我。威远和资中都在内江辖区内,但那几年我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年也就一两次,实在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凭着不懈的努力,我的实操能力越来越强。最终一步一步从炉前工干到摇炉工、合金工、操枪工、炼钢工、工长、车间总炉长……能有这样的成绩,我靠的不是家庭、不是关系、也不是天赋,而是比别人更多的付出和从未间断过的学习。

要成为专家,除了甘当“钉子”,还得奋进创新

不怕你们笑话,我的第一学历只是中专,这些年,通过自学,我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逐渐成长为炼钢高级技师、工程师;通过摸索,我熟悉炼钢厂内每一个工种,掌握了每个岗位的专业技能。不夸张的说,我对专业技能就像对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无论在哪个工种、哪个岗位,都要恪尽职守、勤奋努力,充分利用企业、社会提供的素质提升机会,不断勤学苦练操作技能,不断总结分析问题,从实践中掌握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只有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才能做成这一行的专家,成为这一行的状元。

2008年,我们厂为了提升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实现降本增效,出台并实施了《炼钢工末位淘汰制度》,以月为单位对每名炼钢工人进行考核,并严格排名。对技术落后、绩效差的末位炼钢工人实施待岗“淘汰”,倒逼大家提高操作技能。

为了不被淘汰,我一个指标一个指标的抓,一分绩效一分绩效的挣,在8个炼钢炉座内全年绩效排名第一,并创下了连续两年未出现一炉钢水成分报废的记录。担任炉长十多年来,我经历了100余次排名,却从未被“末位淘汰”过。这项记录至今没人能超越。也正是凭着这样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和高压状态,我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培训和技能比武。2007年炼钢厂举行了第二届“超越杯”技能比武大赛,那一年我凭借理论和实操双第一的成绩夺得了冠军。此后我连续参加了公司举办的七届炼钢工技能比武大赛,每一次都是冠军。特别是2010年,我代表公司参加全国钢铁行业技能大赛,与来自五湖四海的60余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成绩进入前十,我也被授予了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按部就班只能停滞不前,唯有不断创新方能走向成功。我个人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创新。

2008年,正是“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转型的关键之年。然而,钒钛铁水结包严重、质量控制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却成为了刚刚走上转型发展之路的川威人心中之“痛”。如何攻破提钒技术这道难题?除了到攀钢、承德实地考察学习外,我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和现场比对、对工艺参数进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订了《提钒炼钢工艺方案》, 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炼钢厂提钒生产的新模式。经过10余次试验后,这项技术难题终于被攻克。在当时,我们炼钢厂生产出的钒渣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月产钒渣6200吨以上。目前我厂通过技术革新、工艺优化,能够做到月产钒渣1.5万吨以上,实现年产2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全球第四。

说起钒渣,可能在座的各位有些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手中这块其貌不扬的东西就是钒渣。

钒渣是炼钢的附属产品之一。通过火法提钒技术从铁水中提取出来,具体就是通过供氧氧化铁水中的钒,生成钒渣,并转入钒厂进行深加工,进而制成各种钒产品,比如:片钒、钒氮、钒电池、钒电解液等等。广泛用于汽车、铁路、化工、电子技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因此钒也有“现代工业味精”的美誉。

2013年,为实现低碳排放、负能炼钢,转炉炼钢采用了一项环保节能新技术。但由于技术欠缺,这种新工艺容易造成“点火不畅”从而使系统中的电场产生“泄爆”。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出现安全事故等,导致生产中断。

到底怎么“破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几个月,那段时间我日思夜想,就跟自己杠上了。一天下班后,我在路上边走边思考,到了自家楼下,看到几个四五岁的小娃娃正把吸管放在杯子里吹到耍。他们吹得重点,水就溅出来打湿了衣服;而他们吹得轻时,水就没有溅出来。

这时候我灵光一闪,“吸管”就如“氧枪”,“杯子”就如“炉子”,吹的力气大小就如炉内的“压力”……炼钢过程中,是否可以用高压力操作的氮气,代替低压力操作的氧气,等冲开金属液面后,再切换成氧气,这样就可以杜绝点火不畅,导致除尘设备电场发生泄爆的问题。

这不经意间的启发令我十分激动。当天我家都没回,径直回到公司,而后经过多番实验,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在采用我这个“先开氮气再吹氧”的方法后,开始吹炼时的点火时间由过去的1分钟缩短到十几秒,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泄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遇到问题不退缩,方法总比困难多。近年来,我先后主持提高转炉炉龄、少渣冶炼、降低钢铁料消耗、降低半钢残钒技术等项目;参与提钒及半钢冶炼技术研究、干法除尘泄爆控制技术研究、提高转炉废钢比技术攻关等各类技术攻关及科技项目50余项,充分利用科技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了各项生产、成本指标均处于同行业的前列,为企业降本增效上亿元。

每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扫除一只只“拦路虎”,于我个人而言,非常有成就感。但同时我也深深的知道,对一个企业而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只有不断凝聚起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2014年初,公司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以此为平台,结合自己多年来摸索、积累的经验,利用工作室进行技能传承,通过导师带徒、创新发明、优化工艺、学习交流等方式发挥培养率带作用,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江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至今,开展技能培训200余次,共培训提钒、炼钢专业一线技术人员2800余人次,为炼钢厂培养中级工46人、高级工23人和技师7人。通过“传、帮、带”,徒弟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全部成为了关键岗位的骨干。其中一个徒弟林强还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大学生炉长,他在2017年首届“三命中”技能比武大赛中一举夺魁,有力地推动炼钢专业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要体现价值,除了全力拼搏,还须不忘初心

我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也是得益于企业给我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机会。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全身心地为企业未来谋划、打拼,除了能让锅里的东西更多,自身价值也能得到体现,这就是双赢。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2014年的一天,我在出钢过程中观察炉内溅渣效果时,右脚被飞溅出来高达1600℃高温液态渣烫伤,脚后跟出现了鸡蛋大小的创伤面。我是轻伤不下火线,一天都没有在家休息,强忍着疼痛、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只脚穿劳保皮鞋,一只脚穿拖鞋,一跛一跛来到单位坚持炼钢操作。工友们都说我太傻,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江莽子”。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羡慕炉长可以站在高处指挥,但后来我当了炉长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逸”。有段时间,我嗓子发炎,痛得话都说不出,但除了要组织生产,每炉钢出钢结束,还需要大声喊“抬炉!”来指挥摇炉工进行操作,否则就会因“下渣回磷”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就这样,我强忍着嗓子的疼痛,一喊就是一周。后来有两天,我实在是喊不出声音来了,就把炉座上的新学生带出来,每炉出钢结束,我就拍新学生一下,让他喊,就这么挺了过来。

2014年过后,国内钢铁行业迎来寒冬。原本挺进在“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转型路上的川威集团也未能幸免。当时厂里的业务量骤降,公司本着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一直没有裁员,只是削减了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苦苦支撑。那时候我的工资每个月也降到了两千多。有外面的企业过来挖人,开出的条件都是上万一个月,很多人都走了,但我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心里明白,自己能有今天,跟企业的悉心培养密不可分,不能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背弃他。

没有那么多业务,我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就不断的开展各种工作培训,做好技能传承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降本增效办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017年,市场回暖,我们的产能也迈上500万吨钢、1万吨钒的崭新台阶。作业率上升,炼钢转炉这个设备维护次数越来越少,高达1600度的钢水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炉砖,转炉炉况日渐恶化。我临危受命,担任转炉车间总炉长一职,挑起了炉况保障这副重担。除了在工作时间研究转炉冶炼工艺、提高转炉寿命外,下班时间也被我充分利用起来,经常加班熬夜查阅资料、制定方案、一次又一次试验。国庆假期,我放弃休假,利用转炉节奏间隙的时间,顶着高温一次次贴近炉口仔细察看,整张脸被热浪烘烤得肿胀。

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一天也不曾停下,全身心扑在这件事上。本以为我的身体跟钢铁一样“经扛”,结果在长期连轴转的状态下,还是出了问题。

2017年11月19日,我在转炉现场出现了四肢无力、脸色苍白,吐血等症状,当时还想继续坚守岗位,结果工友们看不下去,强行把我送进医院。经检查,全身血液量仅剩下正常标准的一半,医生分析是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劳作,压力太大,加上饮食不规律,导致急性胃大出血。当地医院也要求家属立即转院至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两周诊断、治疗、输血后,病情才得以缓和。

家里人都劝我换个轻松一点岗位,但我拒绝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遇到难题不把它解决掉,胸口就像堵了块石头。

康复后,我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围绕影响炉况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试验定措施,固化操作。最终创造性提出一种颠覆性的高温、过氧炉渣溅渣护炉方法,不但维护了转炉的炉况,还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用了不到一年便创下了当时半钢炼钢炉龄15320炉的纪录。去年,我们厂这个炉龄20739的提钒炉安全退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成为了提钒炼钢的业内标杆!国家同类厂家多次专程到我厂来交流学习提钒转炉炉况维护技术。

要获得荣誉,除了淬炼自身,还得坚持不懈

在炼钢的职业生涯里,我遇山翻山,遇水涉水,总共为企业解决了几十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到目前,我们厂一年的钢产量达到400万吨,钒产量也达到了20万吨。这一路走来,是什么在支撑我?我们炼钢工人之间流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炼钢人,炉火魂,炼钢先炼人!要想炼好一炉钢,得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我想这既是炼钢精神,也是劳模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在我们炼钢工人身上的一种体现。

我先后获得过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公司的劳动模范、科技十佳、感动川威人物、公司的金牌工匠、内江市“践行十爱·德耀甜城”年度十佳人物、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四川新青年、四川工匠等殊荣,也先后担任过四川省第十一届党代表、全国总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2018年时,我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积极建言献策。四年来,我总共提出了14个建议,涉及产业发展和工人劳动保护等方面。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公司的信任、组织的培养,以及家人的支持。

同志们,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内江发展根基在产业、希望在产业,产业强则内江强,产业兴则内江兴。今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内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打造“产业内江”。

勇担新使命,再创新辉煌!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钢铁青年,我会把市党代会精神体现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长期扎根炼钢生产一线,与隆隆沸腾的钢水,熊熊燃烧的火焰为伴。践行工匠精神,以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以锲而不舍的执着担当,提升技能本领,做精钢铁产品,全心服务客户。做到脑子里永远有想法、眼睛里永远有目标、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以实际行动推动“产业内江”建设,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

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8328251910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