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内江:实景演出《遇见威远》开演,快来看“跳跃”舞台的非遗文化

“天上那个星儿瑟,排队排哟,我的那个情妹儿嘛,下山来哟!”6月14日晚,内江威远石板河旅游区,石板河上的烟雾里缓缓驶出一张竹筏,“男主角”吆喝着唱起情歌。

石坪情歌

石坪情歌

对岸边,“女主角”接唱起:“月亮那个高高吔,挂天上哟,我的那个情哥瑟,划船来哟。”这是原创大型实景体验式演出《遇见威远》里《石坪情歌》的一幕,山歌曲调悠扬,充满山野的淳朴与自然,将威远的民间传统艺术及风俗民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威远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实景体验式演出《遇见威远》,利用威远石坪山歌、越溪牛灯舞、穹窿号子、多头变脸技艺等多姿多彩的非遗资源,重新编排和包装,展示出威远绮丽的风土人情。

石坪情歌

省级非遗“石坪山歌”,源于先民劳作,在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歌事、歌俗、歌礼、歌规等民间民俗,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石坪山歌原生态文化。

“生生不息”

“我们这是第二次在石板河参与石坪山歌的演出,这次参演的是情景表演《生生不息》。”威远县音乐舞蹈协会领队王芳介绍,今年五月份他们在石板河进行石坪山歌表演,吸引了众多拍客和媒体记者。

民俗表演

省级非遗越溪牛灯舞,分布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吉祥村,以川南农耕文化为背景,以放牧、农耕为题材,模仿牛的习性和动作,冠以人的语言、配上传统锣鼓打击乐,形成人牛互动的民俗舞蹈、民俗音乐、民俗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5“号子穿云”

市级非遗穹窿号子,是运用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编成抬工号子来传唱。18世纪70年代,穹窿抬工号子邓庆文(创始人)带领一批抬工抬石头修建房屋,为达到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抬工们发出“嗨哟、嗨哟”的吆喝声,并逐渐发展成调。

县级非遗多头变脸技艺的传承人卢有祥,曾向上海群派变脸艺人曹群来学习六头变脸,是曹氏家族中第四代艺人。多头变脸技艺从近几百年的近代史斗中都有些记载,然而在不同的戏剧情节中都有情节展现,较为粗犷,变脸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发展。

“龙翔威远”

近年来,威远县大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前后成功申请了镇西“周萝卜”酱菜工艺、新场“翔龙节”“黄老五”花生酥、“八卦鸳鸯酒”酿制技艺、李家拳、王氏传统中医骨伤科学、问石玉雕技艺等近20项省、市、县级非遗,同时利用现有省级非遗项目,积极申报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